-
* 美國GDP預測為第四季年增率,其餘為全年年增率;美國CPI為核心通膨率,其餘為主要通膨率。截至2024年1月2日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回顧第二季,全球政策環境持續迅速變動。美國對所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,隨後又宣布暫緩,導致全球貿易態勢瀰漫不確定性。地緣政治緊張氣勢急劇升溫,包括烏克蘭武裝衝突未歇,伊朗在季末亦爆發戰事。除美國聯準會外,各國央行基於經濟前景轉淡,紛紛降息以對。儘管如此,多數主要資產的價格歷經大幅波動後,到季末已幾乎回到季初水準。
聯博認為,儘管金融市場目前相對平靜,但暗藏隱憂。現階段尚難預估地緣政治發展對經濟的衝擊,但以烏俄戰爭為例,即使戰事拉長,但經濟與金融市場均展現韌性,顯見除非出現劇烈發展,否則目前整體態勢預計大致不變。在此同時,聯博認為市場處於觀望階段,正在等待更多資訊,以期評估政策與地緣政治變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,而非在高度不明朗的環境下提前反應。
展望未來幾個月,貿易、財政與貨幣政策變動對全球經濟有何潛在影響,相關資訊將日益明朗。聯博預計,經濟成長力道將於下半年顯著趨緩。在經濟趨緩的背景下,聯博預計各國央行將持續寬鬆政策,聯準會亦可能在下半年降息。這些降息措施可望部分抵銷關稅相關衝擊,有助於全球經濟避免陷入衰退。即便如此,整體經濟環境仍有堪憂之處。財政政策處於難以為繼的發展路徑,美國尤其如此;聯博認為,美元貶值反映出市場擔心潛在的長期結構性轉變,這點比任何短期波動更值得投資人關注。
針對貿易政策,聯博延續過去觀點,預計關稅將削弱全球各地的經濟成長動能,美國亦不例外。近期數據已出現轉淡的初步跡象;「軟性」經濟活動指標如消費者信心與企業信心調查等,受到關稅相關消息的拖累已經走弱,反觀「硬性」經濟指標如實際支出與投資活動等,則預計在今年稍晚跟著轉淡。美國方面,關稅跟所有稅負一樣,預計會推升物價,使得聯準會的貨幣政策決策更形複雜。經濟趨緩時,理應降息,但物價上揚則顯示應該升息。有鑑於此,儘管上半年通膨呈降溫趨勢,但聯準會仍審慎以對而暫緩降息,靜待市況更加明朗,以期判斷關稅對物價與通膨預期的影響程度。聯博預計聯準會在未來幾季將逐步寬鬆,而隨著延後啟動降息週期,屆時降息步調加快,且幅度亦可能更高。聯博預計聯準會的政策利率最終降至3.0%以下,略低於市場目前預期。
儘管聯準會上半年並未跟其他主要央行一樣降息,但美元仍大幅走貶,在在提醒投資人,造成當前環境變動的因素不只有貿易政策。美國在4月份公布關稅措施後,金融市場有不少聲音對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角色存疑。美元過去穩居此一地位,部分原因在於美國政策重視程序、可以預期,且以規範為基礎,但此次關稅政策造成衝擊,使得這三個特性全數遭到質疑。此外,美國財政政策原已處於難以為繼的態勢,如今浮現進一步惡化的跡象。正在國會商議的預算法案預計進一步加深赤字,導致政府必須發行更多債券,持有美國資產的投資人亦可能要求更高報酬。美元疲弱可能是這個過程的初期徵兆,倘若這股趨勢延續,則利率可能走升。近年大量資金流入美國金融市場,倘若這股資金流量反轉或僅是趨緩,均可能明顯衝擊資產價格。
聯博的基本假設是,美元仍可維持全球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。美國金融市場的深度與流動性仍非其他市場可比,可望吸引全球儲蓄資金流入。儘管如此,市場將持續討論美國在全球舞台的地位,以及美元在金融市場所扮演的角色。長期而言,這些潛在轉變的含意深遠,重要性可能更勝短期發展。
美元相關熱議亦提醒市場投資人:美國政策變動並非唯一重點。全球儲蓄資金集中在亞洲,倘若亞洲國家調整儲備管理政策,其影響力不亞於美國貿易或財政政策的變動。川普政府指出,美國經濟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更不易受到貿易戰的衝擊,此觀點雖然無誤,但聯博認為,倘若全球投資模式變動,美國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受到衝擊。
中國有能力透過政策調整來影響境外市場,倘若中國減少、甚至中止資金流入美國金融市場,將是市場一大利空,因為資金流入美國正是近年金融市場的主要特徵之一。美國在貿易政策比中國更處有利地位,但中國在金融政策比美國相對握有籌碼。目前並無跡象顯示中國正在、或有意動用這項優勢來干擾美國市場,但考量任何變動均會帶來龐大影響,聯博認為此議題值得密切觀察。
暫且不論儲備管理機制可能出現結構性變化,美國以外的貨幣政策已經出現短期轉變。關稅可能推升美國物價,加深聯準會的決策難度,但其他地區恰好相反。倘若中國出口轉往美國以外的其他主要經濟體,則隨著貿易戰的進展,美國以外地區的物價可能不增反降。相較於美國可能面臨經濟趨緩與物價升溫的情況,歐洲的經濟與物價預計雙雙降溫。隨著兩大貨幣政策變數均走低,歐洲央行過去幾個月已穩步降息,且有進一步降息空間。其他主要經濟體亦是如此,包括美元集團國家、北歐國家與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均已陸續降息。降息週期的幅度多寡,最終將取決於此次經濟趨緩程度。聯博預計經濟趨緩程度溫和,故多數央行將有能力及時停止降息,不必像疫情或金融危機期間與之後的兩次經濟衰退一樣,將利率降到極低水準。
重要的是,聯博預計全球央行的降息舉動有助於穩定經濟。聯博預計全球經濟在下半年趨緩後,2026年可望回溫,但此一預期的關鍵假設在於,貿易戰在未來幾個月大致落幕,且最終貿易障礙低於4月初宣布的關稅水準。全球企業必須對貿易規則有信心,才會願意恢復資本支出與固定投資,但倘若貿易相關變數持續,或貿易戰的結果接近4月初公布又暫緩的高額關稅,則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將增加。
在此同時,投資人預計維持觀望態度,靜待局勢發展。聯博的基本假設相對溫和,認為地緣政治風險不至於導致經濟脫軌,儲備管理政策的結構性轉變亦不會嚴重衝擊金融市場,經濟預計礙於貿易政策而趨緩、但不會停滯,而貨幣政策寬鬆有助於抵銷部分衝擊。置身當前艱鉅環境,投資人若願意跳脫短期消息面,接受金融市場部分波動,便可發現市場存在風險之際,亦蘊藏投資機會。
* 美國GDP預測為第四季年增率,其餘為全年年增率;美國CPI為核心通膨率,其餘為主要通膨率。截至2024年1月2日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+ 第二季美國經濟大致持穩,但消費者與企業信心調查顯示,經濟前景預計轉淡,貿易與關稅政策為主要利空因素。
+ 物價壓力持續減緩,核心通膨率逐漸接近週期低檔。關稅衝擊尚未完全反映,但隨著企業消化先前提前拉貨的庫存,物價壓力預計逐漸升溫。
+ 就業市場續強,讓聯準會得以觀望關稅後續影響。儘管市場普遍預期物價攀升與經濟趨緩,但聯準會必須觀察實際數據,再行判斷未來路線。
+ 貿易談判正在進行當中,倘若未能與重要貿易夥伴達成協議,關稅稅率可能回到4月初宣布時的高點,對經濟造成重大衝擊。
+ 關稅預計推升物價;倘若物價拉高長期通膨預期,則聯準會在經濟趨緩時可能難以寬鬆貨幣政策。
+ 受到政策驟變與財政紀律不佳的影響,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的角色轉趨脆弱。倘若全球的美元需求降低,預計對金融市場造成廣泛衝擊 ,進而拖累經濟成長。
從表面來看,美國經濟大致持穩。根據實際數據,4月初宣布後又暫緩的關稅幾乎未造成衝擊、就業市場依舊強勁、通膨壓力減緩。但細究之下,經濟態勢並不穩定。關稅固然暫緩實施,但並未取消;信心調查指標轉淡;財政政策預計推升赤字與債務水準;美元的角色亦受到質疑。倘若美國的政策路線得以預期,加上願意重新遵循全球體系的隱性規則,即便幅度有限,對市場也能大有助益,但兩者在短期均不見改善跡象。影響所及,經濟前景依舊不明朗。關稅對經濟成長或通膨的影響何者較大、美國與敵友的關係會恢復正面還是維持衝突、市場能否吸收日益攀升的國債,這些問題都尚未有定論,未來幾個月將是關鍵觀察期。
值得正面看待的是,美國經濟體質相對穩健,目前大致處於平衡狀態,包括就業市場供需均衡,且通膨與通膨預期均持穩。聯準會具備充分的降息空間,必要時得以出手刺激經濟成長,聯博預計將於未來幾個月開始降息。更宏觀的問題在於,國際市場是否願意將美國資產視為無風險標的,又是否認定美元的儲備貨幣角色,固然短期預計難有答案,但亦不易在未來幾個月導致市場大幅動盪。影響所及,美國政府仍有時間因應貿易政策、市場有時間消化赤字攀升的代價、聯準會也有時間觀察事態發展,再決定下一步行動。儘管市場容易把焦點放在基本假設的相關風險,但值得注意的是,聯博的基本假設仍舊相對溫和,亦即經濟小幅趨緩,但有寬鬆貨幣政策當作緩衝,有利於經濟在2026年再度升溫。聯博持續認為這是最可能發生的情境,相對不受過去幾個月總經環境紛擾不斷的影響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+ 中國經濟前景不明,中美貿易談判的結果將是決定關鍵。目前數據有跡象顯示,現行關稅已經削弱經濟成長動能。
+ 通膨亦隨著經濟同步降溫。消費者物價指數 (CPI) 與生產者物價指數 (PPI) 年增率均呈負值,導致名目GDP成長率處於極低檔,故中國目前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偏低,反而形成拖累。
+ 面對經濟考驗,政府已陸續寬鬆政策,主要是注入流動性到經濟體系。未來幾個月將有重大政策會議登場,屆時將會公布更多政策細節,市場得以進一步瞭解中國政府維持經濟成長的具體措施。
+ 中國國內消費信心疲弱,通縮對房價的衝擊尤其明顯,顯示未來信心恐怕仍舊不振。倘若輸美貿易受限於關稅,則國內消費力道預計難以補足需求缺口。
+ 在目前全球環境瀰漫不確定性的背景下,地緣政治更是一大風險。倘若全球緊張氣氛推升能源價格,將使得原已疲弱的中國經濟再受打擊。
中國經濟仍舊疲弱,貿易緊張局勢更為經濟帶來下檔風險。在中美貿易談判結果尚未明朗之前,要明確預測經濟趨勢的難度極高。倘若關稅小幅調升,相關衝擊仍可能被政策刺激所抵消,但倘若貿易限制更為嚴峻,則關稅衝擊恐難平復。貿易協商尚在進行之際,從決策機關的舉措觀察,中國經濟現階段預計只會微幅成長。儘管政府已啟動刺激措施,但現階段僅在防止經濟急劇趨緩,並未積極挹注成長動能。聯博認為,無論貿易政策最終如何發展,中國勢必需要進一步支撐經濟,相關措施亦可望陸續推出,但考量實際結果高度不明朗,中國政府目前採取審慎的因應策略,而非貿然預測後續情勢。在此同時,國內經濟仍舊低迷,物價持續面臨下滑壓力。住房資產為消費行為的重要關鍵,但當前消費信心不振,又逢通縮,無助於整體情勢。中國在今年夏天將召開多場重要政策會議,預計為下半年經濟政策定調,但在貿易態勢明朗之前,所有政策公告均應視為初步方向,而非最終定案。中國經濟目前處於混沌不明階段,政策態度亦然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+ 聯博預計歐元區2025年經濟成長疲弱,亦不排除經濟衰退的可能性。根據近期相關言論,歐盟遭到課徵的關稅可能落在20%至50%之間。
+ 2026年經濟成長前景可望轉佳,由德國的財政擴張政策擔任主要動能。
+ 通膨目前已穩定達到目標值,但中期低於目標值的風險升高,亦可能成為常態。
+ 歐洲央行的貨幣政策已達中性水準,但尚未結束寬鬆。聯博預計今年至少會再降息一次,且加碼降息的機率偏高。
+ 地緣政治事件是能源價格的一大風險,亦可能推升輸入型通膨。儘管如此,歐元走強有助於抑制通膨衝擊。
+ 德國擴大支出力道,為聯博的中期經濟展望帶來上修空間,但如果支出計畫未能有效執行與妥善分配,則經濟刺激效果可能遞延。
隨著90天關稅暫緩期即將結束,不確定性升高,導致歐元區經濟成長率持續面臨下滑風險。相關談判目前不見進展,近期聲明亦顯示,預期關稅僅調升10%恐是過於樂觀。關稅水準愈高,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與衝擊程度愈大,即便只是短暫或溫和衰退,亦不可排除可能性。此外,受到關稅預期的影響,歐盟區先前提前出口,帶動第一季、甚至是第二季GDP成長,但出口力道預計在下半年反轉,進而削弱經濟成長。即使通膨目前已穩定達標,利率亦處於中性區間,但家庭消費意願仍低,相對不受儲蓄率維持高檔的影響。儘管如此,德國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可望挹注中期經濟成長動能。德國在3月份公布基礎建設與國防支出方案 (後者規模較低),可望為這個歐元區最大經濟體提供必要的支撐,進而提振歐元區經濟成長力道。財政改革成效會如何影響2026年與後續的經濟前景,關鍵將取決於執行策略,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會有更多細節與能見度。
歐洲央行的政策利率目前已達預估的中性水準,但這不表示降息週期已經結束,而是歐洲央行準備減緩寬鬆步調。考量經濟成長風險仍高,但通膨亦已穩定回到目標值,故降息理由仍舊成立,尤其又逢中期通膨低於目標值的風險逐漸攀升。考量能源價格下跌與歐元走強,歐洲央行預測2026年通膨率將低於目標值,但同時認為這是暫時現象,故目前尚不願意調整政策反應機制。儘管如此,聯博預計歐洲央行最終必須積極行事,避免通膨低於目標的風險成為常態。在GDP成長持續疲弱、薪資增幅預計年底前大幅正常化的背景下,核心物價可能導致通膨明顯降溫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英國經濟前景仍舊面臨下修風險。英國受到關稅的直接衝擊預計較歐洲有限,但不確定性仍舊帶來壓力,且全球經濟趨緩亦形成外部利空因素。另一方面,國內成長動能依舊不振,且調查指標顯示,未來幾季預計維持疲態。儘管民眾普遍認為財務狀況已有改善,但近期儲蓄意願提高,進一步抑制消費力道。就業市場持續降溫,可能離轉淡已經不遠。綜觀各項指標,儘管有數據品質的局限,但均顯示趨勢欠佳。此外,受到成本推升因素的影響,加上天然氣與電力價格上限調升,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已逐漸反映,聯博預計下半年幅度將維持在3%以上。現階段而言,二輪效應的風險相當有限,有助於核心通膨降溫,然速度預計緩慢。英國央行的政策反應機制偏向因應國內通膨風險,逐季降息仍舊最有利於消除貨幣政策的緊縮效應。倘若經濟成長力道在年底前迅速轉弱,英國央行可能不得不積極因應,加速降息步調。考量資產負債表規模已接近疫前水準,英國央行宣布減緩量化緊縮的可能性亦增加,時間從2025年9月到2026年9月。此舉亦有助於緩解英國公債市場的波動,但隨著秋季預算案的討論逼近,財政大臣勢必須提出新措施,重新爭取達成財政目標的空間,屆時公債市場波動預計再度升高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日本的經濟週期仍與多數成熟國家不同調。歷經長達10年通縮後,日本央行近幾季已開始升息,與多數央行普遍降息的趨勢形成對比。隨著日本經濟逐漸常態發展,日本各年期利率同步走高,為多年首見。影響所及,市場更加關注日本,許多投資人不禁要問:隨著全球環境轉淡,日本經濟可以承壓多久而讓利率持續上升?聯博認為,這股趨勢目前可望延續,但無法長久。聯博預計日本央行持續升息的空間有限,通膨態勢亦不允許,故升息週期可能只延續到未來幾季。
資料來源:聯博。
+ 展望未來幾季,新興市場經濟預計大幅減緩,原因包括關稅調升、貿易關係正常化、貨幣政策相對緊縮。
+ 聯博認為,在經濟趨緩的背景下,新興市場預計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。
+ 新興市場財政態勢仍易受經濟活動趨緩的影響。
+ 中東衝突風險持續處於高檔。
聯博預計,2025年新興市場經濟成長率低於長期趨勢,但下半年壓力尤其沉重。在關稅調升、貿易關係正常化、貨幣政策相對緊縮的背景下,新興市場經濟在未來幾季預計大幅趨緩,但聯博認為,經濟放慢讓新興市場得以進一步貨幣寬鬆 (見圖1)。儘管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預計均低於潛在水準,但通膨態勢各異,巴西、哥倫比亞與羅馬尼亞的通膨壓力偏高,反觀印度、印尼與南非則相對溫和。亞洲的通膨接近目標水準,且走勢最為穩定,但中國持續面臨龐大的通縮壓力。受到關稅調升與全球貿易轉向的影響,通膨持續存在結構性風險,但經濟趨緩預計在未來6到12個月帶動通膨大幅降溫。
儘管經濟成長力道預計在下半年放緩,但新興市場的整體外部緩衝相當強勁,可望減緩基本面對資產價格造成的壓力。新興市場的海外部位相對強勁,主因包括貿易提前布局、海外匯款強勁、黃金漲價為外匯存底帶來正面的價值效應。中國、乃至亞洲地區年初經常帳順差可觀 (見圖2),但部分邊境市場的外部態勢亦正面,且外匯存底回升。未來幾季,倘若貿易恢復常態與關稅正式調升,則新興市場的海外部位可能小幅轉弱。然而,聯博認為美元在未來6至12個月美元仍有貶值空間,有助於紓解新興市場的外部融資壓力。財政面仍舊相對脆弱,容易受到經濟活動趨緩的衝擊。
6月13日,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與軍事資產發動先發攻擊,美國在一週後亦空襲伊朗位於福爾多 (Fordow)、納坦茲 (Natanz) 與伊斯法罕 (Isfahan) 三處的核設施,導致中東衝突風險維持在高檔。在美國總統川普居中斡旋下,以色列與伊朗已達成脆弱的休兵協議,但初步評估顯示,美方空襲未能徹底摧毀伊朗核計畫,亦即以色列與美國可能並未達到攻擊的主要目標。具體而言,有報告引述五角大廈的機密評估,指出空襲行動充其量只將伊朗核計畫遞延幾個月。目前的一大風險在於,伊朗可能因此加速發展核能力,建立起實質嚇阻力量。倘若以色列與美國認為這項風險不容輕忽,則可能再次進行軍事干預。衝突情勢一旦升溫,其他重大風險亦會浮現,包括伊朗石油設施受損,而在極端情境下,關鍵區域運輸路線亦可能中斷,尤其是荷莫茲海峽 (Strait of Hormuz)。伊朗亦仰賴該海峽出口石油、獲取收益,因此封鎖水道並不符合其經濟利益,但航運路線一經中斷,可能推升全球油價與導致地緣政治持續動盪,進而使得全球經濟進一步承壓。
風險聲明
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本基金之績效,本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。本文件反映聯博於編製日之觀點,其資料則來自於聯博認為可靠之來源。聯博對資料之正確性不為任何陳述或保證,亦不保證資料提及之任何估計、預測或意見將會實現。投資人不應以此作為投資決策依據或投資建議。本文件資料僅供說明參考之用。投資於新興市場國家之風險一般較成熟市場高,也可能因匯率變動、流動性或政治經濟等不確定因素,而導致投資組合淨值波動加劇。另投資人亦須留意中國市場特定政治、外匯、經濟與市場等投資風險。本文件原始文件為英文,中文版本資訊僅供參考。翻譯內容或未能完全符合原文部份,原始之英文文件將作為澄清定義之主要文件。
[A/B]是聯博集團之服務標誌,AllianceBernstein®為聯博集團所有且經允許使用之註冊商標。
©2025 AllianceBernstein L.P. ABITL25W-0716-01